专辑
专辑 曲目
当前位置:首页\音乐人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海顿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爸爸”。

 

中文名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国籍奥地利

外文名 Franz Joseph Haydn

出生地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大公国-罗劳

性别

出生日期1732年3月31日

职业作曲家、音乐家、钢琴家、小提琴家、指挥家

逝世日期1809年5月31日

代表作品《惊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小夜曲》《吉普赛回旋曲》

生平与创作

古典主义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生于奥地利东部的小镇罗劳,虽然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车匠,母亲也仅仅是一位家庭主妇,但是他们都非常爱好音乐。海顿在儿童时期就显示出音乐天赋,6岁时离开家乡,到海恩伯格作为唱诗班的候补歌手接受音乐教育,并由于出色的嗓音被选人维也纳的圣•斯蒂芬大教堂学习。从此,海顿在这个城市生活了20年的时间,直到成长为一位作曲家。在唱诗班里,海顿打下了良好的音乐基础,但是由于变声期的到来而被迫离开唱诗班,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在朋友的帮助下,海顿一边继续学习一边谋生,并开始进行他最初的作曲实践。在此期间,他不但师从于著名作曲家波尔波拉,还结识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人物,如著名的音乐界人士、剧作家、剧院经理,以及爱好音乐的王公贵族等等,其中包括著名的剧作家梅塔斯塔齐奥以及后来海顿为之服务30年之久的艾斯特哈齐亲王家族的成员。虽然海顿最初的创作往往出于一种客观需要,但是由于他出色的天分和不懈的努力,到18世纪50年代末,已经开始赢得一定的声誉,并在1759获得了一个音乐总监的职位,不久海顿的作品受到了艾斯特哈齐亲王的赏识,因此他又转而成为亲王的副乐长。在接受新的工作、彻底结束自由职业音乐家的生涯之前,海顿与一位理发师的女儿举行了婚礼,但是这次不成功的婚姻使他一生的许多时间都在痛苦中度过,同时也使这位作曲家数次与其他女性产生情感上的交往。

从1761年开始,海顿作为亲王的副乐长,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创作,主要在奥地利东部的艾森斯塔特和匈牙利的艾斯泰尔哈泽生活和工作。1766年,成为正乐长,海顿在这个职位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体裁包括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协奏曲、歌剧、康塔塔等等。18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海顿的声誉日盛,不仅为亲王还为许多重要人物举办音乐会,同时还参加“音乐家协会”,并陆续出版了自己的作品。作为一名作曲家,海顿开始逐步获得国际性的声誉,80年代受法国委约创作了6首《巴黎交响曲》,90年代则受英国的委约创作了12首《伦敦交响曲》。

18世纪80年代,海顿开始了与莫扎特的交往,这两位伟人彼此欣赏,同时也彼此影响。90年代初,古典派的另一位大师贝多芬师从于海顿,尽管他们在创作观念上没有取得完全的一致,海顿仍旧获得了这位出色的学生的尊敬。

 

1790年,由于艾斯特哈齐老亲王去世,海顿曾经一度离开这个从事了30年的工作,并享受了一段自由的时间,其中包括两次对英国的访问。但是1795年,在艾斯特哈齐家族又一任热爱音乐的新亲王的邀请下,海顿又开始为这个家族服务,虽然这时的他已经在整个欧洲都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在世纪之交的几年内,海顿创作了两部伟大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这成为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1809年5月31日,77岁的海顿在维也纳逝世。

 

 

在作曲家当中,海顿属于长寿型的人物,他一生的创作生活也相对平稳。因此,海顿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104首交响曲、68首弦乐四重奏、52首钢琴奏鸣曲、20部歌剧(部分已遗失)、13部弥撒曲、4部清唱剧,还有一些协奏曲、室内乐和声乐作品。在担任宫廷乐长的30年之内,海顿在音乐语言、形式结构和新旧风格的交替等各个领域内都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索,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创作。

 

 

海顿的器乐创作占据了全部作品的绝大部分,其中又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最为重要。在他的交响乐创作中,交响套曲的四个乐章结构以及各乐章的性质和常用曲式得以确定,古典奏鸣曲式基本的结构原则也得到相对的固定。在他的弦乐四重奏创作中,不但四个乐章的格式得到稳固,乐章之间的风格因素更加统一,而且四件乐器被处理得更加平等,对位手法也变得更加重要。在海顿有代表性的交响乐作品中,12首《伦敦交响曲》是海顿创作风格的集大成者,这些作品以流畅的旋律、大胆的和声、丰富的配器、变化的节奏等重要因素成为他的顶峰之作。海顿晚期的弦乐四重奏是他这个体裁创作的巅峰,这些作品情绪的对比往往十分强烈,带有一种趋于交响化的特征,而且在远关系转调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海顿第76号弦乐四重奏中的一段旋律后来还成为了奥匈帝国的国歌。

 

 

海顿在声乐方面的创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他晚年的两部著名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这两部作品的歌词分别改编自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和詹•汤姆森的同名长诗,其中显示出他在英国时听到的亨德尔的清唱剧的影响。《阿尔米达》在海顿的歌剧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在过去的日子里,他在这个体裁领域的创作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但是人们现在已经开始重新认识和发掘他在歌剧中所表现出的价值。

 

 

海顿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保护人的制度下生活的,虽然也遭遇过一些挫折,但是他的性格始终乐观、豁达、幽默,而且这些特征在他的音乐中也都得到了体现。作为古典主义乐派的奠基人,海顿经历了这种风格流派从萌芽、发展直到最终成熟的整个阶段,并因自己的独特贡献而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的创作基本上是以奥地利音乐传统为基础的,其中既包括了维也纳的城市音乐,也包括了丰富的民间音乐。海顿的音乐明朗、简洁、清晰、匀称,用极为纯熟的技巧表现出了十分典型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同时也显示出个性化的情感和智慧。古典乐派的另外两位大师莫扎特和贝多芬都与海顿有过非常友好的交往,并在这位老人所铺平的道路上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代表作赏析

(一)升f小调第45交响曲第一和第四乐章

在海顿的创作中,这首别名为“告别”(1772)的交响曲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尽管这部作品本身具有相当出众的魅力,但是人们一提到它,最先想到的却往往是关于作曲家与艾斯特哈齐亲王之间的一段轶事:

据说,海顿所服务的艾斯特哈齐亲王在匈牙利的艾斯泰尔哈泽建成了十分豪华舒适的宫殿,各种贵宾出入于宫殿,接受亲王慷慨甚至奢华的招待。但是,伴随亲王在这里生活的私人乐队队员不能带自己的家属到艾斯泰尔哈泽,一旦亲王在这里滞留时间过久,人们就开始急切地盼望回到维也纳与家人团聚。1772年,亲王在艾斯泰尔哈泽盘桓数日,一直没有离去的意思,于是乐师们求助于海顿,这就导致了“告别”交响曲的诞生。海顿采取了一种巧妙的方式向亲王暗示大家的心情:这部交响曲末乐章的最后是一段柔板,在首次为亲王演奏这首乐曲时,乐师们逐个分别奏完自己的声部,并熄灭谱台上的蜡烛,然后一个个悄然离去,最后乐队中只剩下了两把小提琴。领会了其中奥妙的亲王说道:“既然他们都走了,我想我们也走吧。”第二天,亲王就带领他的全部随员返回维也纳。

关于这段有趣的传闻,我们暂且可以不去讨论它的可信性,而应着重关注它所表现的结果,可以想象,即使亲王真的是被这部作品打动,也不应仅仅是由于最后人们的“告别”行动,而是由于这部作品的整体魅力。

这部作品创作期间正是海顿整体风格变化的时期,因此,我们在其中可以看到一些实验性的痕迹,尤其是作品采用的调性——升f小调,在当时的交响乐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这表现出作曲家对激情表达新方式的一种渴望。整个作品共有四个乐章,分别是:很快的快板(Allegro assai),柔板(Adagio),小快板速度的小步舞曲(Menuetto:Allegretto)以及从急板到柔板的终曲(Finale:Presto—Adagio)。

第一乐章是一个具有相当个性的部分,音乐在风格反差上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倾向:作品的最开始,海顿呈示给人们的是一个音调、节奏都十分简单规整甚至显得有些呆板的主题。但是在其后的行进当中,这个主题却以令人惊诧的各种面目出现,作曲家充分利用了富有动力感的切分节奏,同时在和声上开始向不协和音响迈进,这使第一乐章的音乐被推进到了一个巅峰状态。

第四乐章正是“告别轶事”描述的一段音乐,在这个速度和情绪对比都十分强烈(从急板到柔板)的段落中,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精心的设计:升f小调的急板非常突然地结束,之后的柔板转入关系大调(A大调),然后又逐步走到了主调的同主音大调(升F大调)。与乐队队员“告别”的行为紧密相连的,是海顿在这一段中设计的乐队编制的逐步减缩。一件件乐器在音响上的“离去”的确给人以惜别的感觉,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所谓“告别”的传闻轶事才有了一定的可信性。

(二)D大调第104交响曲第一乐章

这首交响曲(1795)是海顿在这个领域内最后创作的一部作品,是一大批完成于英国的交响乐中的一首。作为一位已经在整个欧洲闻名的作曲家的作品,这首交响乐体现出海顿完全成熟的风格,并在一百多部同类作品中以“综合与总结”的状态独树一帜。由于作曲家将这首作品确定为自己离开伦敦的告别音乐会的曲目,人们也称它为《伦敦交响曲》,据说它的这次上演为海顿带来了丰厚的个人收入,这当然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海顿的创作在英国社会所得到的相当程度的认可和赞许。

这首交响乐在整体结构上没有什么突破,仍然是传统的四个乐章,它们分别为:从柔板到快板(Adagio—Allegro),行板(Andante),快板速度的小步舞曲(Menuet:Allegro)以及精力充沛的终曲(Finale:Spiritoso)。

第一乐章的基本结构采用的是传统的奏鸣曲式,但是在海顿手中,这个乐章显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氛。乐曲的最初,作曲家创作了一段以主调的同名小调(d小调)面目出现的缓慢引子,附点加长音的动机音型给人以宣告性的感觉。

由于副部主题是在主部主题的基本形态上发展而来的,整个第一乐章没有产生音调对比的效果,而是表现出一种类似作曲家早期以-三个主题控制整个乐章创作的手法。

经过一段抒情的呈示部,展开部开始了整个乐章的激情表现的部分,随着戏剧性的一步步加强,作曲家充分利用了主题中“连续断奏的同音反复加下行级进的长音”的音型组合,并以此为基础,编织出连续不断的具有动力性和强有力节奏的各种复杂织体。

在展开部将音乐气氛渲染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再现部以变化很小的状态重新推出呈示部的材料,并使音乐气氛也回到了呈示部的轻松、优美与温和。在海顿的笔下,音乐的整体行进导致了这种情感回归的必然性,整个乐章结束在一种完全“海顿式”的明亮氛围当中。

                                                                                                                                       

                                                                                                     以上文字节选自《音乐名家名曲 外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