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
专辑 曲目
当前位置:首页\音乐人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中文名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国籍波兰

外文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出生地华沙

性别

出生日期1810年3月1日

职业钢琴家、作曲家

逝世日期1849年10月17日

主要成就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代表作品《钢琴协奏曲》《叙事曲》《夜曲》《革命练习曲》

生平与创作

钢琴诗人、波兰作曲家弗里德里克•弗朗西斯采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生于华沙。父亲虽然是一位法国人,但是娶波兰女子为妻,完全被波兰民族所同化,并且非常热爱这个国家。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肖邦始终视波兰为自己的祖国,他表现出的爱国之情在音乐家当中也是格外强烈的。肖邦从7岁起开始学习钢琴演奏,12岁又开始学习作曲,并于16岁这年正式成为华沙音乐学院的学生。虽然一直受到正规的音乐教育,但是实际上肖邦对音乐尤其是对钢琴这种乐器的敏感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很小就在钢琴上即兴演奏,并由此创作出了他的一些早期作品。另外,波兰的民间音乐给童年的肖邦以很大影响,这从他后来的创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1829年,肖邦从音乐学院毕业,这期间他已经创作了一些波罗乃兹、玛祖卡、夜曲和圆舞曲,以及两部优秀的钢琴协奏曲。由于创作时间十分接近,这两部作品在风格上比较一致,而且乐队的比例较小,钢琴占据了十分突出的地位。1830年,在华沙举办的个人音乐会上,肖邦的协奏曲获得了很大成功,尤其是其中显现出的民族音乐的因素深深打动了波兰的听众。为了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肖邦于1830年底离开波兰,但是从此再也没能回到祖国。

当时的欧洲政治活动频繁,波兰的爱国者们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也发动了反抗俄国殖民统治的华沙起义。在去往巴黎的路上,肖邦听到起义失败的消息,精神上受到了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强烈地反映在他的许多作品中。

1831年9月,肖邦抵达巴黎,除了一些旅行演出的日子之外,他后半生的其余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肖邦的创作和演奏在巴黎迅速获得了巨大成功,上流社会的许多音乐爱好者都喜爱他的作品,这使他成为各种音乐沙龙中的明星。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都市,巴黎繁荣的文化氛围使肖邦结识了大批的优秀人物。他不仅同李斯特、柏辽兹成为朋友,还接触到巴尔扎克、海涅等文学巨匠。但是,爱国之情时刻在肖邦心中涌动,他不但参加了波兰文学社,还创作了大量带有波兰民族特色的作品。与著名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爱情给肖邦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段持续了近10年的情感使他的作品更加成熟起来。在巴黎期间肖邦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他关注的体裁不但包括波兰民族风格的波罗乃兹、玛祖卡、夜曲以及练习曲,而且开始向更为大型的体裁发展,他的奏鸣曲、叙事曲与谐谑曲都是出色的代表,这也使肖邦的作品不仅具有前期创作中精致、敏感、忧郁、浪漫的风格,而且表现出一种充满强烈戏剧性以及史诗性的气魄。

1847年,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肖邦结束了与乔治•桑的感情生活,原本就十分糟糕的健康状况又开始进一步恶化,尽管如此,这位艺术家还是坚持了一段演出和教学活动,最终于1849年10月因肺结核逝世于异乡巴黎。

作为一个作曲家,肖邦的最大特点就是他的全部重心几乎都放在了钢琴作品的创作上,虽然他也曾经创作过室内乐和艺术歌曲,但是占有的比例可谓微不足道,而且即使是钢琴和乐队合作的作品,钢琴在其中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肖邦的钢琴作品主要包括2首协奏曲、3首奏鸣曲、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即兴曲、27首练习曲、25首前奏曲、19首夜曲、14首圆舞曲以及多达55首的玛祖卡和12首波罗乃兹舞曲等等。肖邦个人的演奏技巧与他的钢琴创作相互推动和影响,他的作品具有与众不同的触键和踏板方式,而且得到了不同的音色和情绪表现。肖邦创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作品中采用的波兰民间音乐体裁以及表现出的民间音乐风格,这当然与作曲家个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相关联,同时也预示了19世纪民族乐派的到来。

在所有作品中,玛祖卡和波罗乃兹是与肖邦的民族性联系最为紧密的两种体裁,而且它们都是作曲家融合了多种波兰民间舞曲特征的结果。叙事曲体裁来自民间诗歌和文学作品,作为首次将这种体裁运用到器乐创作中的作曲家,肖邦的叙事曲充满了英雄性和交响性的表达,并将强大豪迈的气势与温柔忧伤的情绪出色地结合在同一部作品当中。肖邦的练习曲独树一帜,原本是单纯训练钢琴家演奏技能的这种体裁,被肖邦赋予了鲜明的艺术形象,成为具有浓郁浪漫主义风格的乐曲。此外,肖邦的谐谑曲、前奏曲、夜曲、圆舞曲也都具有灵活的技巧和优雅、抒情、热烈的情绪表达,这使他在发挥钢琴这种乐器的演奏可能性以及挖掘各种形式体裁的表现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代表作赏析


(一)g小调第一叙事曲


钢琴叙事曲是肖邦独创的一种单乐章的体裁,在他之前,音乐创作中只有声乐作品采用叙事曲的形式,如舒伯特创作的著名的叙事歌曲《魔王》等。由于叙事形式所需要的情节性,器乐作品在进行这种类型的尝试上显然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肖邦通过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证明了在器乐上实现这种形式的可能性,并且为人们留下了十分优秀的一组作品。肖邦的钢琴叙事曲的创作受到了文学作品叙事长诗的影响,同时叙事歌曲也给予他一定的启发,他的钢琴叙事曲虽然不能精确地描述事件的情节发展和具体细节,却通过强烈的激情和戏剧性,体现出他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因此,与能够进行具象描写的叙事文学或者叙事歌曲相比,肖邦的钢琴叙事曲具有特殊的感人力量。

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他在这种体裁上的首次创作,许多人都认为这也是他四首同类型作品中最动人的一首。有资料显示,这首作品与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叙事长诗有密切的关系。虽然肖邦本人并未说明这一点,这首叙事曲本身也没有标题,但是许多人认为密茨凯维支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就是这首叙事曲的灵感来源或者说创作依据。《康拉德•华伦洛德》描写的是公元11世纪立陶宛人华伦洛德为争取民族独立,对抗条顿十字军的入侵,最终以身殉国的故事。作为一位坚定的爱国者,肖邦正是通过这首长诗的“音乐化”来鼓舞波兰人民为本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这种看法之所以能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普遍认可,是因为这首叙事曲中的确充满了英雄性、史诗性和悲剧性的特征。尤其是这种体裁的单乐章形式,如同李斯特的交响诗一样,将全部矛盾冲突汇集在一个完整的段落之内,更显示出一种类似情节线条发展的戏剧性。

整个叙事曲以奏鸣曲式为框架,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几个部分组成。作品最初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引子,这段充满疑问、叹息和隐伏紧张度的旋律使音乐在最开始就骤然将听众带入到作品营造的氛围当中。在一个自然的连接过渡之后,主部主题出现,这个主题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一位老者在回忆和讲述过去的坎坷岁月,深沉而且抒情。

具有独立个性的连接部之后,副部主题出现,这是一段情绪感伤的优美音乐,旋律婉转,气息悠长,而且与主部主题相比,增添了一些温暖、明亮和诗意的成分。

展开部是戏剧性逐渐加强的一个部分,它通过两个主题的变形发展,将斗争一步步推向更加激烈的气氛。主副部顺序倒置的再现部一方面再次显示出非凡的英雄气势,另一方面也开始将音乐导向悲剧性的结尾,音乐在一次次充溢着的激情中上扬,最后终止在一种悲壮的情绪当中。


(二)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

波罗乃兹原为波兰的一种民间舞曲,大约在16世纪左右进入宫廷,逐渐演变为一种贵族喜爱的舞蹈音乐。在波兰音乐当中,它是非常具有民族特征的一种体裁。作为一名著名的民族音乐家,肖邦一生共创作了12首这种体裁的作品,而且这些波罗乃兹都充分体现出了波兰民族的精神气质,成为波兰音乐中一个突出的部分。在这些作品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这首又名“军队”的舞曲似乎是在激励整个波兰民族去为独立解放而进行顽强的斗争。

整个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主题铿锵有力,坚定的跳跃与复杂的节奏相结合,使音乐显示出一种一往无前的雄壮气势。这个主题是全曲的中心,它所表达出的信心和勇气始终贯穿在这个作品中。第二部分的主题是一个类似号角声的进行曲似的旋律。这段音乐与这首乐曲的别名“军队”极为吻合,几乎是描绘性地表现出士兵们的英勇形象。经过一阵音乐的轰鸣之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它将全曲引向光辉的结束场面。

                                                                                                                                       

                                                                                                     以上文字节选自《音乐名家名曲 外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