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
专辑 曲目
当前位置:首页\音乐人
 

理查德·施特劳斯

理查德·施特劳斯

理查德·施特劳斯(1864年6月11日-1949年9月8日)是德国浪漫派晚期最后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同时又是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大的作曲家。在作为作曲家名垂青史的同时,理查德•施特劳斯也享有指挥家的巨大声誉,他担任过柏林皇家歌剧院和维也纳歌剧院的指挥和音乐指导。

1920年与马克斯•赖因哈特、霍夫曼斯塔尔等人一同创办萨尔茨堡音乐节。

中文名理查德·施特劳斯

国籍德国

外文名Richard Georg Strauss

出生地德国慕尼黑

性别

出生日期1864年6月11日

职业作曲家

逝世日期1949年9月8日

代表作品莎乐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

生平与创作

晚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德国作曲家和指挥家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生于慕尼黑,其父弗朗兹•施特劳斯是当地宫廷乐队的圆号演奏员,也是小施特劳斯的音乐启蒙老师。从4岁起,小施特劳斯就开始学习音乐,6岁多就开始显露作曲的兴趣和能力。在按部就班读完小学和中学的同时,施特劳斯师从宫廷乐团总监迈耶尔(Meyer),在作曲技术理论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施特劳斯没有就读于音乐学院,而是在慕尼黑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哲学、艺术史等课程,并在业余乐队中锻炼自己的指挥能力。青年时代的施特劳斯曾经分别游历过意大利和埃及等地,这些经历也给他之后的创作以一定的影响。

施特劳斯最初欣赏勃拉姆斯,非常喜爱“纯音乐”的作品,但是随着对这个世界的音乐生活的逐步了解,他转而崇拜瓦格纳的创作。指挥家彪罗夫(Bulow)成为施特劳斯专业道路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瓦格纳的女婿、作曲家兼小提琴家里特尔(Ritter)也给予了这位很有才华的青年作曲家以巨大的帮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瓦格纳的遗孀柯西玛也曾经与施特劳斯保持了友好的往来,但是由于一些私人的原因以及逐步出现对歌剧创作的不同看法,这段友谊没有能够维持下去。施特劳斯一生中同许多优秀人物都建立过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戏剧家霍夫曼施塔尔(Hofmannsthal)、指挥家冯•舒赫、文学家茨威格等等,他们都非常赞赏施特劳斯的作品,并在创作和演出上给予他不同的支持。

从二十几岁起,施特劳斯就开始积极从事创作和指挥活动。作为一位指挥家,他先后担任过慕尼黑、魏玛、柏林、德累斯顿和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乐队和交响乐团的指挥,也曾经是拜罗伊特的指挥之一。他的节目单上不但包括传统的经典作品以及自己的力作,而且还有新成长的年轻作曲家的作品。作为一位作曲家,施特劳斯最初是以管弦乐作品而赢得巨大名望的,但是之后的歌剧创作也获得了同样的成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妻子是一位优秀的女高音演员,曾经扮演过瓦格纳歌剧的女主人公,在她的协助下,作曲家创作出了相当多的出色的女性角色。巨大的声望使施特劳斯获得过许多荣誉,他在19世纪初担任过全德音乐协会主席,还获得过牛津大学的名誉博士称号以及柏林和维也纳艺术科学荣誉成员称号。20年代之后,施特劳斯在欧洲和美国巡回演出。在音乐界,施特劳斯是相当长寿的一位,晚年的他更多进行一些小型的创作,或者改编自己过去的作品。他的音乐活动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直到1949年在加米施别墅中平静地离开人世。

施特劳斯是一位十分热爱家庭的音乐家,虽然经历并不一帆风顺,但是对生活总是充满了热爱,他的许多作品都可以清晰地表达出这一点。这位崇尚“天才”观念的作曲家在实际生活中同样十分精明,不仅为自己也为同时代的音乐家争取到了许多应得的利益。但是由于遭遇战争等原因,施特劳斯一生中曾经有两次身无分文。施特劳斯一生中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接受了那个未经他同意就任命了的纳粹音乐总监的职位,虽然出于艺术和人性的原因,作曲家不久就辞去了这个职务,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仍然为此受到审查,但最终被确认无罪。

在施特劳斯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两种体裁是音诗(交响诗)和歌剧,在这两种体裁的创作上,他分别成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强有力的继承者。施特劳斯是一位掌握管弦乐队的大师,他的乐队语言精妙而且流畅,在突破传统结构、尝试不协和效果、表现复杂对位、编织动机发展、发挥多种音色等方面都非常出色。施特劳斯还是一位表现戏剧性的天才,不仅仅是歌剧,他的乐队作品都充满了清晰的戏剧结构冲突,显示出强烈的戏剧性。施特劳斯的许多作品都恰如其分地综合了以上这两个特征。因此,我们能够欣赏到出色的音诗《唐璜》、《死与净化》、《梯尔•乌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及《英雄生涯》,还有动人心魄的歌剧《莎乐美》、《乌列克特拉》、《玫瑰骑士》以及《随想曲》等。除了2部交响曲、8部音诗和15部歌剧之外,施特劳斯还创作了一些协奏曲、室内乐以及合唱作品。此外,他的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水准,尤其是晚年的最后三首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一个超然的境界。

从根本上说,施特劳斯遵循的是德奥的创作道路,莫扎特和瓦格纳的作品都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南欧的、意大利的旋律优势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施特劳斯的作品充满了张力,在思想表达上也十分独特。在音诗当中,施特劳斯就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思考,信奉“超人”,信奉现实中的“英雄”。他的两部最出色的歌剧《莎乐美》(Salome)和《艾列克特拉》(Elektra)不但在勋伯格之前就进行了无调性手法的尝试,而且在探索特殊女性心理的描写上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从《玫瑰骑士》开始,施特劳斯的整个创作风格有所转化,一方面他的技法在很大程度上回归传统,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也更多地表现抒情性或者比较温和的内容题材,这使他个人曾经遭到“倒退”的批评。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选材以及相应的带有极端化的表现手段,施特劳斯的一些作品在思想性上一直受到否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发深入地认识到,理查•施特劳斯用高超的技巧,将每一个音符同自己的思想表达联系到一起,通过对传统思维的反叛,表现出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伪善的蔑视以及对真实美好的追求。


代表作赏析


(一)歌剧《莎乐美》中的“终场独白”


在作曲家的15部歌剧当中,是《莎乐美》(1905)奠定了施特劳斯歌剧作曲家的地位,因此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独幕歌剧的故事背景是:莎乐美是古代巴比伦王国的一位16岁的公主,父亲被叔叔希律与母亲希罗底所谋害,成为莎乐美继父的希律窃据了王位,并且垂涎莎乐美的美貌。整部歌剧是以希律王的宫廷庭院为场景的,被希律囚禁的圣人约翰在关押他的古井中不停地发出预言,从希律王的酒宴上逃离出来的莎乐美对约翰一见钟情,并对约翰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意,但约翰却轻蔑莎乐美,并恶毒地诅咒她。希律王、希罗底和各国使者来到庭院当中继续饮宴,当莎乐美听到希律许诺“只要跳个舞,就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时,为希律跳起了充满诱惑风情的“七层纱舞”。作为报酬,她要求得到约翰的头颅。手捧约翰头颅的莎乐美倾诉了自己对他的复杂情感。最后,希律王命令士兵们将莎乐美杀死在盾牌之下。

莎乐美的“终场独自”就是这个角色在剧中手捧头颅、倾诉情感的部分,在整部歌剧当中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声乐段落,这个段落既是作品的高潮,又是作品的结尾,并通过莎乐美之口,表达出这部作品的主题内容——“爱比死更神秘”。整个段落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充满了厚重的悲剧气氛。为适应莎乐美“自言自语”的状态所采用的宣叙手法,以及为表现深邃而怪诞的情绪所设计的不协和音响,使这段音乐呈现出强烈的戏剧张力。它以巨大的感染力充分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交响诗《梯尔•乌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


交响诗是理查•施特劳斯作品当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在这个领域的创作上,施特劳斯一向被人们认为是李斯特所创建的交响诗形式的优秀继承者。但是,施特劳斯个人采用了“交响诗”这样的称谓,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称谓表现出对“声音、音响”的格外注重。施特劳斯是一位公认的乐队创作的大师,他在和声、调性的设计,声部、动机的编织以及乐器音色的发挥上都有独到之处,这使他的许多音诗作品都成为长期以来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施特劳斯的许多音诗作品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戏剧性和描述性,《梯尔•乌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1895)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它属于作曲家比较晚些时候写的音诗,在此之前,施特劳斯已经开始了歌剧创作的尝试。实际上,作曲家最初曾经设计将这个题材写成一部歌剧,但是由于自己的第一部歌剧《贡特拉姆》遭到失败,因此改变主意,把它用作交响诗的题材。在施特劳斯的音诗当中,有几部作品都是以一个人物为主线而贯穿全曲的,但是从追求完美女性的浪荡子唐璜到充满幻想的“骑士”唐吉诃德,从思想深邃的哲人查拉图斯特拉到奋力战斗、最后引退的英雄,每一个人物的个性和经历都绝不相同。梯尔是欧洲传说当中一位带有叛逆性格、喜爱恶作剧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作曲家从本性上就对这个角色的个性具有浓厚的兴趣。他用非常生动的音乐语言和光彩夺目的配器手法,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梯尔这个人物短暂的生涯:在中世纪黑暗、庸俗、虚伪的社会环境里,梯尔化装成牧师嘲弄宗教,与女人调情,骑着马在人群熙攘的市场闹事,道貌岸然地与僧人进行学术论战,在数次逃脱追捕之后,最终仍然以蔑视、嘲讽的态度面对判处他死刑的宗教法庭。

                                                                                                                                       

                                                                                                     以上文字节选自《音乐名家名曲 外国篇》